站点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评论 >> 文章内容

【中国美术市场报】李爱国 : 艺术哲思·卡夫卡的启示

[日期:2025-08-14 13:35]   来源:  作者:子美   阅读:33141



李爱国 《中天》 纸面水墨 105×230cm 2023年




卡夫卡以悲剧、怪诞的视角对世界、人性以及弱者的绝望和无助做了惊人的剖析而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卡夫卡从小失去了母亲,加之与父亲出现了严重的沟通障碍,这迫使他从世人看不到的特殊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写出了《城堡》《审判》等惊人之作。如果没有上述的经历他很可能只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


一、卡夫卡的作品《审判》其中有这么一段故事:

有个守门人在法的门前站岗。一个乡下人为了见法,来到了守门人面前,守门人说:“现在你不能进去。”乡下人问:“过一会儿是不是可以进去?”守门人答:“这是可能的,但现在还不行。”守门人回到了他的岗位。乡下人探出身子向门里张望。守门人笑着说:“你既然这么感兴趣,不妨在没有我许可的情况下进去,我是有权的。而我只是一个最低的守门人。里面的大厅一个连着一个,每个厅都有守门人,特别是第三个厅守门人摆出的模样连我也不敢看一眼。”这是乡下人没有料到的。

乡下人每天都来到这,守门人递给他一个凳子,并以居高临下的口气偶尔问乡下人家里的情况。乡下人等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随身带着很多东西,其中不乏选出贵重的物品试图贿赂守门人。守门人笑着说:“这个我收下,为了让你不再有什么遗憾。但我还是不能让你进去。”

乡下人不停地观察着守门人,以为守门人是横在他和法之间唯一的障碍。他连守门人身上的虱子都熟悉了,在心里暗暗祈求这些虱子能够帮助他说服守门人放他进去。渐渐地,乡下人的体力开始衰竭了,视物变得模糊了,自知时日已经不多了。这一天,他已无力抬起身子,扬手招呼守门人,守门人于是离开了岗位向他走来,并嗔怪说:“你总是没有满足的时候。”

乡下人说:“每个人都想到达法的跟前,可这么多年来我从没看过任何人想求见法。”守门人看到乡下人已经生命垂危,耳朵也不好,于是大声吼道:“这扇门只是为你一个人开的,现在我要把它关上了!”

这个故事给我的思考是:

1.守门人欺骗了乡下人。守门人只了解通往法的道路,而不了解法的内容。由于自己理解的错误,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并不大,但给乡下人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就像生活中同样一件事,对别人也许是一种不幸,可对你的影响却不大;对别人来讲很难弄明白的问题,而你却很容易理解它。多数人面对困难和失败会感到烦恼,甚至是绝望,而少数人却能够从众人所不曾到达的视点来观察和思考,而成了哲学家和艺术家。

生活中有着许多类似的“守门人”,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试着演奏过乐曲或画过画,写过诗歌或小说,但正像杰克·伦敦所说:“他们是失败者,他们自己都能意识到其原因是缺乏独特性!”于是做了编辑、记者、评论家、教师等。他们的经验总是靠不住的,这对他们自己也许影响不大,可却会使“乡下人”完全迷失方向。

2.乡下人只知道这一个守门人,而忽略了其他的守门人。

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应该思索是不是还有其他路径的可能?也许别人会通过其他的看门人的途径获准而进入殿堂……这一点对绘画极有启示作用。

3.从守门人给乡下人递凳子,偶尔问及乡下人家人的情况并单独为乡下人打开了这扇门的举动,说明守门人是心地善良且忠于职守的。但假如无论是出何种原因一旦离开了他的岗位而换成其他的守门人,或是类似于第三个厅的那种凶神恶煞的守门人,对乡下人来说,虽然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过程却比之前痛苦得多,甚至苦不堪言。这就像乞丐与国王,二者最终的结局都是走向死亡,可他们的生命过程却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乡下人应该珍惜他和守门人的这段时光。

我还联想到,这扇门既然是专为你打开的,也许是让你朝着艺术的殿堂走得更近一些,甚至以后还有走进去的可能,也许这一切只是个虚幻。也许从没有谁走得像你离它这样近,尽管结局是一样的。

4.作品的结尾写到K在教堂中和教士长谈,渐渐地他手中的灯熄灭,四周一片漆黑。K准备回去了,问:“离大门口不远了吧?”教士说:“还远着呢。”并告诉了K走出去的方法:“向左拐一直走到墙跟前,然后不要离开墙,一直走。”K按此方法果然找到了大门口。这里面有两个要点:第一是向左拐的“拐”,第二是“不要离开墙”。这两点看似矛盾,但第二点包含在第一点中。第一点是关键,是主要矛盾,而第二点仅是实现第一点的具体方法!

一个“拐”字代表着在艺术上应尝试着跟之前的作品有所不同。“不要离开墙”就是不要离开你原有的基础,不要离开传统,不要离开绘画中最基本的因素,如造型等。因画不准而画不准,跟能画准而为了某种新的追求的画不准,是两个不同的层面。

我新画风的探索是从2022年作品《中天》开始的。我“没有离开墙”,只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变化。画到《日昏》、《胡天》、《中天》和《水》时渐渐地有了一些感觉。画面出现了一些与以前作品不同的东西。尽管它还处于萌芽阶段,在画面上它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但真正接近拐点是2024年的《白鲸》《蜉游》等。在强调“拐”的同时,为了“不离开墙”,造型方面主要依托我28岁时在硫酸纸上用硬笔将照片、名画、雕塑等素材进行的第一次“语言转换”,所不同的是30多年后又在宣纸上通过毛笔的笔触进行了第二次“语言转换”。所以画风的转变不是靠押注式的买彩票全凭着运气,而是精心运筹、谋划的结晶。我走出的每一步都要谨慎、具有章法,使新的表现始终保持着和旧的语言的某种联系。





李爱国 《中天》 纸面水墨 105×230cm 2023年



李爱国 《胡天》 纸面水墨 180×97cm 2023年



李爱国 《白鲸》 纸面水墨 97×186cm 2024年



李爱国 《蜉游》 纸面水墨 97×186cm 2024年



二、卡夫卡的作品《城堡》给我们展示了这样的画面:

土地测量员K奉城堡的指令从远道赶来城堡工作。该城堡在远处便能望见,可到了村里由于没有城堡的公文,村民拒绝接待且没有人肯为他去城堡带路。他还得知,即使到了城堡,没有文书也进不去。想进入城堡唯一的办法唯有得到城堡的掌门人克拉姆的许可。于是,K通过各种办法接近克拉姆的情人、据说是克拉姆的不同的秘书,以及为城堡工作的杂役。他用尽了所有的办法,却从未见到克拉姆,最终又回到了原点。

也许克拉姆此人并不存在,也许克拉姆是他见过的某些人中的一个,如秘书、杂役等,也许都不是。也许克拉姆确有其人,也许并无其人!

也许上帝从不存在,因为从没有人看见过他。也许上帝确实存在,因为人们都说,所有的善和恶终将由上帝来做出公正的评判和补偿。然而却仍然存在着贫穷。许多人虽然经过不懈的努力,却从没有得到过上帝的恩惠和抚慰。

也许自己才是所谓的上帝!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劳动和智慧。也许上帝只是一个象征。

像《城堡》中的克拉姆一样:在绘画中也许确实有真理,也许真理并不存在。也许真理就在离你很近的地方,甚至曾经在作画中与它迎面相遇却擦肩而过。也许你从来就没有靠近过它,尽管你已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也许真理早已悄悄地躺在了你的身边或是隐藏在了你画面中的某个角落。也许它在画面上曾短暂地出现过,但随后又被你不断地修改把它的痕迹彻底地抹去了。也许几十年的努力你就从未接近过真理,或许与它背道而驰。

在艺术的道路上,其实人们也很像这位土地测量员K。画家在经过多年的奋力、打拼并取得了许多荣誉后,忽然惊讶地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当年。所不同的是,由过去的不会画而变成了现在的不知该怎么画?

就像人类发明了卫星、雷达等高科技后,反而让俄乌战争重新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游击战一样。

《城堡》给我的启示是:面对艺术的城堡,我也许永远不能指望见到克拉姆并得到他的帮助。但我却知道进入城堡的钥匙,它就是独特性,就是与众不同!

人们似乎被城堡这张无形大网所遮住,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冲破它的网目。而罩住画家们的这张大网却是画家自己。也许是他们太急于求成了或是被短暂性的胜利所蒙蔽,以为按此类推演下去,再过10年、20年便能与大师比肩!他们没有发现,绘画上凡在历史能有所建树的多是在造型方面经过反复拼杀、侥幸剩下来的高手。

正像基础科学起步时耗时费力、难见成效,却决定着未来科技创新的前景。又如登山伊始时,不仅没有预想的艰难,甚至还有些欣赏风景的雅兴,但真正的考验,却是离珠峰山顶仅距500至1000米的路段——不知有多少优秀的登山者在此倒下,又有多少人知晓?能进入最后冲刺的资本恰恰是坚实的造型功底和作品的独特性,二者缺一不可。凡不具备上述两条仅满足于一时的成就而进行的笔墨探索,最终都不会超出笔墨本身并很难塑造出令人震撼的形象。而绝大多数人在通往这两条路的中途便被淘汰出局了。

看似是在前行,却不知地球本身就是个球体,走到后来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其实,在错误的道路上能及时地止步,就是进步!

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许多人与成功人士相比并不是因为努力得不够。因为成功除了需要努力,还需要思想的深度及想象力,同时还受到对时机的把控、力量投入的持续性、力量投入方向的准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就像一旦错过了播种期。再多的努力也得不到收获一样。

卡夫卡给人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这个世界是没有多少希望的。但不是完全没有希望,而是还有那么一点。当亚历山大得知世界上再也没有可以让他征服的地方时,伤心地流出了眼泪!知道了这个残酷的真实,人们便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调整并适当降低心理的预期,防止出现与愿望相差太大而影响幸福指数,并避免产生心理问题,选择更适合于自己且能够掌控的工作。面对众多的人加入学习美术的行列,一位著名的画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绘画,地狱之门。”此话令人深思!

三、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极具浪漫和想象力,它为创作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应该超出现实的真实去表现想象的真实。应该让具象与意象完美地结合!这也是绘画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源于思想的深刻及丰富的想象力,而不是停留在对事物外表的刻画上。《变形记》中银行职员格里戈尔自己对于家庭的情感责任一直到死,始终不变。而他最亲近的父亲、母亲、妹妹、包括家里的小时工在得知了他的死讯后都露出了自己本来的面目,变得如释重负、欢天喜地。

如今的社会,当自己的情感依旧,而周边人的情感却悄悄发生了变化。他的《地洞》透露出这么一层含义:正如通道里的一只老鼠向这边跑遇到的是猫,可向另一边跑却望见了捕鼠器,怎么也摆脱不了这种困境。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所透露出的就是这种绝望与悲观的心理。就像想画画的因没有作画的时间和条件而苦恼;而有条件画的却由于没有作画或根本画不出来而空虚。总之,人们既为画不出满意的作品而苦恼,又因看到别人的进步感到虚度年华而烦恼。这种苦恼也许会始终伴随着人们。

如果把100多年前泰坦尼克号的遇难进行复盘,绝大多数的男人,包括身份高贵的官员、富翁、科学家在内还能把生存的希望让给妇女和儿童吗?一个世纪以来,教育不是一直在优化、拓展、提升吗? 


卡夫卡作品的伟大主要体现在两点:

1.其思想含量与艺术含量的成分极高!让我们的思维得到了最大的拓展。他的崇拜者马尔克斯在读了卡夫卡的作品后写出了《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

2.卡夫卡的作品有着某种惊人的超前性。他把生活中可能发生但并没有发生的真实表现了出来。如卡夫卡《法院》中的乡下人和守门人的故事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至少他意识到了之后的一二百年间人类所面临的难题。

3.卡夫卡写作的一大特点是:能够对一个极普通的问题不断地从各方面以超出人们想象去描写、评述。如《城堡》中村长的那种啰啰嗦嗦,看似每句话、每个词都讲得精彩且极有道理。但你细想下去后面的词句又不断地把前面的词语推翻,等于什么都没说。其在描写上的难度远比增加几个主题或情节更为艰巨。它需要作者极其深厚的功底以及浅近、自然的表达方式。绘画作品中那种简洁、并不着力、漫不经意的处理常常是最见功力的。真理都是深深地隐藏在不被人们所轻易看到的地方。卡夫卡的作品带有着小说艺术中的某种“哥德巴赫猜想”的含义。其中也隐藏着无尽的禅机。卡夫卡的作品好似斯芬克斯人面像始终有着未解之谜。正是这些使得卡夫卡的作品紧紧地抓住了读者,并由一个时代跨入另一个时代。


2024年5月17日于北京













    关于艺术家    




 李爱国 


李爱国,男,19587月生于沈阳,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1996年至2006年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2006年至2016年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MFA)中国画专业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第七届、第八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第十二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九届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常委,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中国画马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被中国文联评为“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特别奖(“关山月”美术基金奖);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奖提名,第二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一等奖等。北京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收藏。出版个人画集二十五本。发表论文等六十余篇。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导师。















 “文图”均可放大阅览  


文图来源:公众号·李爱国绘画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