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评论 >> 文章内容

【传承】砚田耕作 薪火相传 一一 温瑛

[日期:2020-08-10 10:36]   来源:雪涛艺坛  作者:杜鹃   阅读:72615

   名家 温瑛   




   艺术简历   


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画院画家、王雪涛纪念馆馆长、

中国女画家协会顾问、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名誉会长、

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九·三书画院院长。


        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著名版画家彦涵先生。与后来成为美术史家的附中同学王珑结婚,成为写意花鸟画大家王雪涛先生儿媳。近四十多年活跃于北京画坛,成为王雪涛花鸟画派的重要传人。并形成富时代气息的个人风格。回归传统、融西入中,从一个版画家成为成功的写意花鸟画家。





温瑛 《 壮观春世界 》





物象的“意”,再加上人的“意”,

通过“笔意”表现在画面上,使其具有了“画意”。


文∕温瑛




〖 关于 " 写意 " 〗



        有学生问我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词语说一下中国画的特点,我想用“写意”两个字来概括中国画的创作理念。经过几十年写意画的创作实践,这个“写”让我体会很深。在我初画花鸟画时,雪涛先生告诉我:学写意画,要好好在“写”字上去体会。


        《诗经》里有一句驱车原上“以写我心”,意思是驾车驰骋原上宣泄我的心情。对于写意画家来说,这个“写”就是表达和宣泄画家的思想、情感和理想、理念与追求。把这些内容转化成画面,这个过程就是中国画的写意过程。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层面,画家需要通过笔墨描绘山水、花鸟、人物,就是物象的“意”,再加上人的“意”,通过“笔意”表现在画面上,使其具有了“画意”。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就是画家用特有的语言表达和创作出来作品,并使观者可以通过这些画幅去理解画家,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以得到自我人性的充实和人格的完善。有些人把“写意”理解得比较窄,写意就是“大概其”。说“精神”就显得不实际了,其实落在纸上的内容都是很实际的,你的笔落在纸上成了你的画面,就是要表达形体,表达精神,两者缺一不可。还有些人把“写意”当成一种形容词,分为大小。大写意的笔头用得大,墨用得多,效果强烈;难道小写意表现场面开合、情怀气度就小吗?其实,写意精神是一个总体的概念,精神是相通的。只是不同的艺术之美罢了!同理,当我们欣赏贝多芬的“月光”和“英雄”钢琴演奏时,同样心灵被打动,不都是演奏家只凭十指弹奏而生的吗!





王雪涛《蜜蜂豆荚图》



 

王雪涛《设色花鸟卷》(局部)




〖 关于中国画创作中的 情创  〗


● 情  说到具体的中国画创作,需要有很深的一种“情”。这种“情”必“深、广、由衷”,是作者对大自然、对人、对社会的某种理解和情怀。众观雪涛先生画笔下那些小昆虫时,会觉得它们很有生命力,姿态都非常有趣,那是作者倾注了自己的精神气质。例如先生在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时,一定是有特别感受的,当我们看他的画时,也能感受他的这种情深意切。


举个小例,一次,雪涛及几位同学去颐和园游玩,走了一阵雪涛不见了,后来发现他正蹲在一棵梧桐树下全神贯注的看“金蝉脱壳”。几十年后在作品《梧桐秋蝉》中正体现了他当时的感受。所以这种执着的深情是画家始终保持创作热情的真正基础。雪涛先生认为作品欲使观者动情,创者必先动情。因此,这个“情”是不可缺的,这种向上的、热烈的情感要始终如一的贯穿在画家一辈子的创作中。



●   画家还要不停地“思考”。在创作过程中,从选材、主题思想、表现技法都需要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例如我们看到牡丹花非常饱满、端庄、美丽,就会联想到唐代人欣赏牡丹,同时他们欣赏女人的丰腴、端丽“国色天香”;我们看到水仙的高雅、得水成仙,所以就会想到“凌波仙子生尘袜”。因此,在不停观察事物的时候,要加上很多自己的思考和联想。


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一次大展主题是“北京印象”。因民国时期,崇效寺的牡丹在北京享有盛名。且雪涛先生在艺专做学生时,每当牡丹盛开都去写生,过去的辉煌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和艺术家的作品中,因此,我就画了《崇效寺牡丹》,把它处理成一个“过去式”,用淡墨和花青色画叶子,呈现出朦胧的,已经远去的感觉。看来画家的“思”也是必须有的,有了“思”才能给所画的形象加入真正的精神内容,也就理解了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了,这也要贯穿一辈子的创作中。


●   “写”在整个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是更重要的环节。因要把自己所思所想,及情感寄托,通过“写”来表现在纸上,“写”就是用绘画语言来表达。“写”的第一点是要多观察。大千世界的花草虫鸟都要观察得很仔细。如牵牛花的花瓣是旋转展开的,水仙的花瓣是六瓣,藤萝和兰都是都是豆科的花型,像这样的很微小地方,都要观察得非常精准。



温瑛 速写《旱地红蓼》



        我们看雪涛先生画的草虫速写,并不是笔笔俱到,但笔断气连的地方都很精准。像画马的画家,要了解马的形体结构在运动中的变化,才可能将其在纸上表现出来。对要画的物象经过观察、记忆,然后画速写到会默写的程度。第二点就是笔墨,因笔墨是画家的语言方式,就好比一位朗诵者,没有好的嗓音,还可能去朗诵么?所以,笔墨也是要一辈子练习的,是画家分高低、鉴上下的重要基本尺度。谢赫《六法》里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用笔是很重要的,是作为写意画家的语言方式,要精准、有力、潇洒,要表现出笔墨的美感。用笔也要比较“快”,这种“快”是画家的眼快、脑快、手快相结合的基本功训练。第三点就是章法、结构,这是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雪涛先生的“主、辅、破”、“引、伸、堵、泄、回”是说的构图、线路开合与组织关系。郑板桥画竹子“一根瘦、两根就、三根凑、四根够”也构成了主线、辅线、破线这三条线的关系。对于绘画来说,章法也是根本。画面要有生命,要让观者感觉到一幅画作的真正立意,画面的意境、境界是最高的要求,是最难达到的。


●   艺术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的发展是以“创作”标志的。在临摹、写生的时候都要有“创造”思维在里头。雪涛先生在临写作品时,有些关键的地方就是他创意的内容。所以画家的“创”是无时不刻的,比如我添柠檬(作品《玫瑰与柠檬》)是灵感,其实这个灵感是很多思考的结果。灵感也是创造力,她是积累很厚的时候才能有的。




〖 关于  以形写神  〗


        中国画历来尚以形写神。当然,所有的绘画都是有形象的,不管花鸟、山水,总是要落笔成形,把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通过形象去传递。所以,形神兼备是写意画的基本要求,衡量作品的成功与否。画家就像一个导演,选择演员,决定演员站在舞台什么位置,什么动作,什么台词,都是一个画家在处理自己要表现形象时的任务。


        有些人说“离形写神”,我感觉这是一个伪命题。绘画是用绘画形象来表达的,你没了形象,精神还能存在哪里呢?比如中国字,写的人不同,表现出的形象感觉就有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原来字形的结构是不能改变的,绘画也是如此,你没了形象,作品都不能成立。例如《六法》里提到“气韵生动”,这个气韵实际上是水跟墨在纸上幻化出来的效果,看样子好像没有形,但其实也有形,是雾的形,云的形,而不是说没了形。齐白石先生说过:“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那么他是说画的形象虽然很逼真,但没有情感,就没生命力。画家只有灌注自己的情感和精神入形象,画才有了生命力。一些作品的装饰性、抽象性增加了,但是它的基本结构和形体还是需要的,形本身是绘画语言的基本因素,所以离不了形。




〖 关于中国画中的  笔 〗


笔、墨如果单独把它考虑成是一种工具,中国画的笔是软的、圆的毛笔;西方不是,西方是硬的、短的方笔;我们中国用水和墨,西方是油彩。工具不一样,所以表现的要求也不一样。有的人拿丝瓜瓤子画或索性不用笔,用纸板包上毛巾,仿照西洋的笔来画,当然也是可以,但我觉得说到真正传统的中国画,完全不用中国画的笔画出来,那是另外一种语言方式。


有的人说“中国人画的就是中国画”,这只是一个侧面。只有中国人用中国的笔和墨呈现在宣纸上的艺术效果,才是传统中国画。当然就艺术而言没有绝对的界线,但就中国文化层面上的传统中国画来说,它几千年都是用毛笔、墨和宣纸来画的,这也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何看待当今年轻人  




1979年温瑛和王雪涛先生在景山


        不管哪个时代,每个人都会面对生活的艰难、生存的不容易。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物质条件比较好,见得更广。他们的思路也开阔,压力也比较大,心里可能有些急躁,都是匆匆忙忙的,我想现在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一种思想、思维方式。但是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还是需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实践。


温瑛早期版画


        以前生活节奏比较慢,我从小喜欢画画,但毕业后国家分配到哪儿我们就去哪儿,不是自己选择的,也没有埋怨和不乐意,但也不是消极的态度,而是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很自然地接受面对的一种现实和环境。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很认可,感觉应该把这个事做好。


1959年在美院附中


1964中央美院毕业


早年工作照

  

        

        艺术创作的本身就是弘扬真、善、美,宣扬向上的精神,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这是艺术创作的目的。我们要有民族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要武装整个人的精神面貌,能够符合现在的需要,艺术创造的本身任务也是这一要求。






    温英 作品欣赏   



温瑛《仪天图》



温瑛《翠袖舞团扇》



温瑛《天竹》



温瑛《牡丹墨册》



温瑛《红艳凌波春光好》



温瑛《一唱天下白》



温瑛《春暖风香》



温瑛《水蓼秋江冷》



温瑛《欢喜》



温瑛《二00八》





·